- 杨鹏飞;吴薇;孙海峰;刘龑章;尚紫博;薛晶晶;许志杰;宋梦坤;
通过旋转锥体柱(SCC)和水蒸气蒸馏(SD)工艺提取脐橙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通过感官评价,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判定2种工艺获得的主要差异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CC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提取率显著高于SD,SCC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具有较强的果香、甜香、花香和青香,而SD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则表现出更强的脂香和木香。2种工艺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提取出11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SCC工艺97种,SD工艺68种;以P<0.05且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为依据筛选出33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其中月桂烯、棕榈油酸、(E)-β-罗勒烯、棕榈酸乙酯等与木香和脂香相关性较强,(Z)-橙花叔醇、α-松油醇、D-柠檬烯、巴伦西亚橘烯等则与果香、花香、甜香相关性较强,说明SCC可高效提取该类成分从而保留脐橙新鲜自然的香味。
2025年04期 v.40;No.194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蒋纬;胡颖;朱振元;
为拓展特色植物资源阳荷(Zingiber striolatum)的利用途径,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以新鲜阳荷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阳荷多糖(Zingiber striolatum polysaccharide, ZSP),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ZSP的提取工艺,并对ZSP的乳化性、抑菌性、重金属吸附能力、抗氧化活性及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SP的最优提取工艺为粉碎目数80目、料液比1∶65、提取温度75℃、提取时间96 min、乙醇添加量400 mL,在此条件下,ZSP得率为(3.89±0.01)%;ZSP的乳化性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15 mg/mL时,乳化性最高,为(76.14±1.33)%;ZSP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且抑菌性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其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抑菌圈直径为(2.35±0.02) cm; ZSP对Cu~(2+)、Cd~(2+)和Pb~(2+)的吸附量均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1.0 g/L时,吸附量分别达(17.26±0.41) mg/g、(21.19±0.33) mg/g和(27.64±0.61) mg/g; ZSP对ABTS~+、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3 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52.10±0.01)%、(60.40±1.95)%和(22.20±0.02)%;ZSP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也随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其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38.00±2.00)%。综上可知,ZSP在重金属吸附和降血糖方面表现较突出,表明其在开发促排重金属的可食性材料及抗糖尿病功能产品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4期 v.40;No.194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徐愉聪;何圣琪;栾宏伟;步营;朱文慧;励建荣;李学鹏;
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体外消化模型模拟胃肠道消化,研究硒代蛋氨酸对珍珠龙胆石斑鱼肌原纤维蛋白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模拟胃、肠消化后,高水平硒代蛋氨酸组(Y2组)的硒含量(0.130 mg/kg、0.072 mg/kg)显著高于对照组(C组)和低水平硒代蛋氨酸组(Y1组)(P<0.05),而羰基含量(2.02 nmol/mg、2.59 nmol/mg)、二聚酪氨酸含量(3962 a.u、4062 a.u)、硫代巴比妥酸(TBA)值(0.31 mg/kg、0.32 mg/kg)和粒径(365 nm、357 nm)显著低于C组和Y1组(P<0.05),且其紫外吸收峰值和内源荧光强度更高,说明高水平硒代蛋氨酸延缓了肌原纤维蛋白的氧化变性过程,更好地维持了肌原纤维蛋白消化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Y1组的体外消化率(62.19%、67.25%)和水解度(0.31 mmol/g、0.34 mmol/g)显著高于C组和Y2组(P<0.05)。因此,硒代蛋氨酸的添加不仅能显著提升珍珠龙胆石斑鱼肌原纤维蛋白的抗氧化能力,还可有效改善其体外消化特性,即硒代蛋氨酸在提高鱼类蛋白营养品质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40;No.194 2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雷月馨;程张晨;陈瑾;贺禹丰;肖香;
分别采用微生物(植物乳植杆菌dy-1)发酵和酶法(硫酸酯酶)水解制备大麦多酚,解析其酚类化合物组分,并从抗氧化及降脂能力两方面研究不同酚类化合物组分对大麦多酚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大麦多酚和发酵大麦多酚的总酚含量分别为78.35μg GAE/mL和146.56μg GAE/mL。在这两种大麦多酚中,香草醛、苯甲酸、2,4-二羟基苯甲酸、表儿茶素和水杨酸等组分的绝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在总酚含量相同的条件下,香草醛、绿原酸和没食子酸是酶解大麦多酚的特征组分,而苯甲酸、3,4-二甲氧基苯甲酸和表儿茶素是发酵大麦多酚的特征组分。相较于酶解大麦多酚,发酵大麦多酚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36.8%和13.3%。在20μg GAE/mL总酚含量下,发酵大麦多酚和酶解大麦多酚均能有效减少秀丽隐杆线虫体内的脂肪累积,并使甘油三酯(TG)含量分别降低23.3%和27.9%。此外,两种大麦多酚均能促进秀丽隐杆线虫的运动行为,加速其脂质消耗,并通过抑制SBP-1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发挥降脂作用,其中酶解大麦多酚对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抑制更加显著(P<0.05)。因此,在总酚含量相同的条件下,大麦多酚的组分差异显著影响其抗氧化和降脂能力。
2025年04期 v.40;No.194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韩丽;董滋强;王丽娇;李文钦;王晨辉;肖成志;毛多斌;
为获得具有活性的普通烟草酰基糖酰基转移酶(NtASAT2),采取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及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其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与纯化,通过酶催化反应对获得的重组蛋白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在NtASAT2二级结构中,α-螺旋及无规则卷曲占比较大,分别为39.04%和41.13%,且NtASAT2的氨基酸序列与粘毛烟草NacASAT2高度相似;在原核细胞BL21(DE3)表达的重组蛋白中,可溶性NtASAT2含量较少,且NtASAT2与镍柱的亲和力较弱,纯化后仅得到少量目标蛋白;在含有底物的酶催化反应体系中,NtASAT2表现出酶活性并催化生成蔗糖二酯。该研究结果可为NtASAT2在酶催化合成蔗糖酯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40;No.194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宋丽丽;苏飘;章钰璟;魏涛;
从高温大曲中筛选产香微生物,对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再以低次烟叶为发酵对象,研究发酵前后香气成分的变化,并进行卷烟加香评价。结果表明:从高温大曲中筛选到一株产香能力强的菌株JQ-3,经鉴定为杰丁塞伯林德纳氏酵母(Cyberlindnera jadinii),在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5,摇床转速为180 r/min的条件下进行培养,菌体数量最多。以低次烟叶为底物发酵24 h后,香气成分的种类由26种增加至43种,以醇类、酮类和酯类为主,分别是对照组的12.75倍、2.25倍和4.29倍,其中苯乙醇、茄酮、巨豆三烯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的含量显著提升。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低次烟叶发酵液提取物后,卷烟香气质、香气量均有所提高,香气更饱满且协调性增强,吸食品质提升。
2025年04期 v.40;No.194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刘洪剑;周乐群;李贵忠;彭漫江;王雪锋;张光海;李枝桦;刘涛;
为了解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感官品质产生差异的内在机制,以不同等级发酵后云南茄芯烟叶(B1、X1、C1、C2、C3和C4)为研究对象进行感官品质评价,借助GC-MS技术分析其代谢组,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进行组间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等级烟叶相比,C1烟叶香气量更足,刺激性更小,回味感更足;不同部位茄芯烟叶间显著差异代谢物有123种,不同级别茄芯烟叶间显著差异代谢物有35种,主要为杂环类、醛类、醚类、羧酸、芳香族等化合物,其中,(E)-丁-2-烯腈在C1烟叶参与的4个比较组中为高丰度显著差异代谢物;氰基氨基酸代谢、芳香族化合物降解和丁酸代谢3条代谢途径在C1烟叶参与的比较组中具有显著差异,(E)-丁-2-烯腈可能通过上述3条代谢途径中相关代谢物的累积和作用,使不同等级茄芯烟叶中的代谢物产生差异,进而使感官品质产生差异。
2025年04期 v.40;No.194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齐汉如;欧阳少丰;李玉;杨雪鹏;赵建国;
对从烟田土壤和腐朽烟梗中筛选获得产果胶酶菌株TS-1和产漆酶菌株TS-2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二者的产酶条件,并将果胶酶粗酶液与漆酶粗酶液复配酶解膨胀梗丝,研究膨胀梗丝感官品质及致香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TS-1和TS-2分别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dontia chrysosporium),二者最优产果胶酶和漆酶条件分别为烟梗粉质量浓度50 g/L、发酵温度30℃、发酵pH值6.0及烟梗粉质量浓度50 g/L、(NH_4)_2SO_4质量浓度0.6 g/L、发酵温度30℃。果胶酶粗酶液、漆酶粗酶液酶解膨胀梗丝中果胶和木质素的最优条件分别为果胶酶粗酶液添加量240 U/g、酶解时间4.0 h、液质比1∶2、酶解温度30℃及漆酶粗酶液添加量2.0 U/g、酶解时间3.5 h、液质比1∶2、酶解温度30℃。膨胀梗丝酶解的最优粗酶液复配条件为果胶酶粗酶液添加量170 U/g、漆酶粗酶液添加量1.5 U/g、酶解时间3.0 h,酶解后其感官评吸得分较未酶解膨胀梗丝提高了8.2分,致香成分含量明显增加。
2025年04期 v.40;No.194 9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